傷寒論辨脈法平脈法講解

[blocksy_posts post_ids="2338"]
[blocksy_posts post_ids="2338"]

釋義:

弟子問:脈有二類,我們以陰陽來代表,有哪二種呢?

仲景師答:只要是大脈、浮脈、數脈、動脈、滑脈,此為一種類型的脈,我們叫做陽類型的脈(就像X,A,α,),

只要是小脈、沉脈、澀脈、弱脈、弦脈,此為一種類型的脈,我們叫做陰類型的脈(就像Y,B,β,‚),

只要見到外證是看起來虛弱委靡的樣子,脈相仍是浮滑大,代表氣盛血足,後續不至會出什麼大事,

只要見到大病久病,外證卻是亢奮、迴光返照的樣子,脈相卻是沉澀微弱,代表氣血陰陽虧空,離死期不遠了。

傷寒論辨脈法第1條從脈開始講起,

不講醫理、不講治法、不講外證、不講藥、不講方,就講脈!

而且還連講兩篇辨脈跟平脈,

後面的六經辨病也都以脈證為篇名,

就是因為脈證是貫穿整個傷寒論的中心,

以脈尤為重要,也是最難學的,

所以先講脈,不識脈,後面都不用學了,

猶如沒有靈魂的軀體,只是個肉塊。

一堆不學無術的假中醫,鬼扯什麼脈診為四診之末,

不用學脈,把脈也不一定準,

我只有一句話:「不會就不會,承認很困難?」

另外,中醫最難的就是代號重複使用,

陰陽為中醫最大的二大類代號,

脈也分陰陽、證也分陰陽,

脈陰陽又跟陰脈、陽脈的陰陽不同,

陰陽脈又跟12經的陰陽不同,

各種地方提到的陰陽又都各自代表不同東西,

導致後人各自表述,

如果沒有老師帶領學習,

自己摸索只會陷入陰陽的無限迴圈。

釋義:

弟子問:
熱性燥結的脈相與寒性燥結的脈相,這二種怎麼分辨呢?

仲景師答:
急性、熱性燥結的脈相浮而數,因為氣熱,所以還能吃,而且想多吃,因為腸熱烤乾水分造成便秘,這種滿肚子大便拉不出來的症狀是很強烈、很難過的,我們稱之為陽結,便秘了17天沒拉出來,鐵定出事,如腸道發炎造成急性腹膜炎、腸套疊、腸扭結、12指腸潰瘍、闌尾炎等。
另一種慢性、寒性便秘的脈相是沉而遲,這種是腸胃冷到懶得動,不想吃,腸胃輸送營養及水分能力不足,身體沈重疲勞,因為大腸平滑肌蠕動無力,食物殘渣的水分在腸道中被吸收太多太久,造成大便太乾而便秘,這種我們稱之為陰結,便秘了14天就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如食物下不去,便會腹脹、腹痛、沒有排氣,以及反覆嘔吐等。

本文中17日及14日因為當時飲食、環境、保暖等因素,
實際臨床未必能如此精準,僅為推估日數,
千萬不要為了五行、六經強行湊數,
陷入中醫理論前期假說的迴圈。

註:建立一個學問的順序為 觀察事實→假說→驗證→理論→定律

第二條的陰陽,相較第一條,
又是新的意思,指的寒熱、急性慢性,
陰跟陽只是簡單的二分法,
但是如果都用同一描述,
很容易造成後世醫家、各類大師,
一個陰陽,各自表述,
如果沒有老師帶領,
常常陷於文字中的迷霧,
自己摸索只會陷入陰陽的無限迴圈。

反不能食暗示當與陽證的便秘做鑑別。

劉渡舟: 寸口脈:本泛指腕部橈動脈搏動處,此單指寸關尺三部脈中的寸脈而言。

歐陽大夫 :反不能食暗示當與陽證的便秘做鑑別。

 

釋義:

弟子問:

有的病人外證明明是一副蒼白怕冷的樣子,但是又覺得身體裡面燥熱,這是為什麼呢?

仲景師答:

身體如果陰虛津虧,等於是陽勝於陰;

身體如果陽虛體寒,等於是陰勝於陽。弟子又問:什麼是陽不足?

仲景師答:假如脈相(雙手脈任一邊即可)是浮細的,就是陽虛,白話說就是身體體溫太低,所以怕冷。

弟子又問:什麼是陰不足?

仲景師答:假如脈相(尺脈任一邊即可)是沉細的,就是陰虛,白話說就是身體水份太少,所以燥熱。

第三條的陰陽,相較第一、二條,

又是新的意思,指的身體的水分跟溫度,

陰跟陽只是簡單的二分法,

但是如果都用同一描述,

很容易造成後世醫家、各類大師,

一個陰陽,各自表述,

如果沒有老師帶領,

常常陷於文字中的迷霧,

自己摸索只會陷入陰陽的無限迴圈。

本條所提的是內傷病,

主要講述陰陽相對關係,

雖然外感與內傷雖症狀相似,

但是外感脈與內傷脈卻是不同的,

只會看外證跟聽病人講哪裡不舒服,

往往造成誤治,這就是為什麼傷寒論強調脈與證。劉渡周 寸口脈:本泛指腕部橈動脈搏動處,此單指寸關尺三部脈中的寸脈而言。書上在說寸口脈的時候通常指的是整條脈不然就會說寸脈浮 尺脈弱此處惡寒與發熱 應多屬於內傷引起 而非外感,臨床可用脈像微弱 作為鑑別診斷

張石頑: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脈寸微尺弱者,陽虛陰往從之也。少頃發熱,則脈必數盛矣,此勝復之常內傷虛損多此。

就看你是要用 遍診法 或是 難經脈法了。

歐陽大夫: 此處應偏向少陰表證之發熱,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張石頑認為若是惡寒後馬上發熱,脈像多為數盛之外感脈。 所以此處外感與內傷的寒熱 鑑別診斷為脈像的強弱與病程時效性。

釋義:

右手氣分陽脈浮代表氣虛,

左手血分陰脈弱代表血虛,

氣血兩虛則容易造成經絡失去潤滑,

筋緊繃失去彈性,就像沒有潤滑液的彈力繩,

容易硬化,彈性降低,

更甚者一拉就斷,

譬如打個球十字韌帶就斷掉。

血的化生過程離不開氣化。

無論是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轉化成營氣和津液、

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血液的過程,

均需要依靠氣的作用。

氣盛,則生血充足,

氣虛,則影響血的化生,

甚而出現血虛。

第四條的陰陽,相較前三條,

又是新的意思,指的右手氣分脈及左手血分脈,

張石頑:言寸口浮大,而尺內遲弱也,與太陽中風陽浮陰弱同脈異證,彼言風邪傷衛營弱衛強,此言營血本虛,故其證自區,別然尺中遲弱者,汗下俱禁究竟本虛也。

 歐陽大夫: 這邊陽脈是指寸口脈,陰脈指尺中脈,傷寒論沒有左血右氣說法,獨取寸口且左右手各有臟腑分部之脈法始於難經,之後被王叔和推廣使用。

醫案

1.徐文伯案例 武帝九錫之出(註),雲忽中疾,居二日半,召醫徐文伯視之。文伯曰:「緩之一月乃復,欲速即時愈,政恐二年不復可救。」雲曰:「朝聞夕死,而況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壯焉,重衣以覆之。有公頃,汗流於背即起。二年果卒。帝為流涕,即日輿駕臨殯,詔贈侍中、衛將軍,敕賜諫。 (節錄自《南史範雲傳》)

2.許叔微案例 鄉人邱忠臣。寓毗陵薦福寺。病傷寒。予為診視。其發熱。頭疼。煩渴。脈雖浮數無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仲景云。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予於建中湯。加當歸黃耆。令飲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曉夜督發汗藥。其言至不遜。予以鄉人隱忍之。但以建中調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脈方應。遂投以麻黃湯。啜第二服。狂言煩躁且悶。須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節錄自《傷寒九十論》)

釋義:

病人的脈位在沉位的話,代表的是氣虛,

氣虛脈無力,當然也無力外推,

就會離皮膚體表越來越遠,

這裡說的榮氣微,榮指的是身體的能量,

也就是人體的四種組成:氣血陰陽,

氣也是榮的其中之一,

氣微弱,脈就下沉。

 

 

釋義:

像是剛跑完步的人,滿身汗,

脈又浮起來,這就是衛氣衰弱。

 

這裡可不是什麼太陽病,外感脈浮,

發汗熱藥下去鐵定發燒!

這已經是內傷病之氣陰兩虛之人,

衛氣衰指的是氣虛嚴重,

氣虛不固表,毛隙孔鎖不住皮膚,

汗就漏出來了,

 

如果只是單純氣虛,

並不會香汗淋漓,

汗為心之液,

所以更精準來說,

我們可以說這是心陰虛+心肺氣虛,

心脈浮細+肺脈浮虛。

 

如果不知脈、不辨證,

誤藥發汗,一劑加重,再劑催命,

不可不慎!

釋義:

身體虛的人,

用火針來針灸,

則會造成血流不順,

更覺得發熱煩躁,

針灸為什麼要加火?去寒。

氣虛造成血流動能不足,

再上火針只是增加燒乾血水的問題,

反而使血液更難流動,

血流不順猶如高速公路塞車,

整個人火都上來了。

所以仲景師在辨太陽病脈證併治第116條說到: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大夫按 此處藥方可參考 (118)條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112)條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以上藥方可應用在燒湯傷,根據大塚敬節經驗,無蜀漆也可用於燒燙傷。

釋義:

把出寬大又是弧形的浮脈,像古代轎子的頂蓋一樣,如下圖,這叫陽結。

陽結在辨脈法第二條有提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

這裡的陽結因為已經不大便了,比較嚴重,

所以脈相上又多了一個亢進的病機,所以多了數脈,

由此可知陽結證的進程為

脈浮大(善食多饑)→脈浮滑大(陽明腑實、便秘)→脈浮大滑數(腸梗阻)。

 

把出細細硬硬的形狀,像是竹竿的小弦脈,這個叫陰結。

回到辨脈法第二條「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

陰結就是寒結,寒會造成衛氣內縮、脈管緊縮、緊縮變硬、血液冷凝、,我們把出來的脈就會感覺是形狀縮小、變硬的小弦脈,加上寒在裡,血流變慢,所以多了沉脈跟遲脈。

所以陰結脈依據虛實程度及進程,可衍生為

沉弱遲脈(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沉虛遲脈(便秘、多屁)→沉弦遲如竿脈(腹脹、腹痛、嘔吐)

歐陽大夫按:張石頑、大塚敬節皆認為此處陰結與陽結不同於第二章之條文。個人認為醫宗金鑑之解釋最為妥當。第二章所論為虛證,此處為實證,藹藹如車蓋者為陽結實脈也;脈沈而遲有力纍纍相連如循長竿者,陰結實脈也。

脈象可以別陰陽結之虛實,但必須以病人的症狀互相參考作為診斷依據,臨床上亦可有沉滑類似陰結之脈象但症狀為下利的患者。

本草綱目有一用巴豆除陰結精彩案例如下:

時珍曰: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譬之蕭、曹、絳、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為相,亦能輔治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泄反甚。

延余診之,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釋義:

脈就像細絲如無,更像是瞥瞥如羹上肥者 如羹湯上的油脂準瞬即逝,輕浮按即散,這就是陽氣衰弱的脈相。

這裡其實是陰陽兩虛了,陰陽互根,只是看誰嚴重而已,

可以回頭看辨脈法篇第3章的圖,

這時身體的狀態已經都處於及格線下了。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

釋義:

此條同上一條,

脈就像細絲如無,像是蜘蛛絲一般細微,

這就是陽氣衰弱的脈相。

其實指的就是陰陽兩虛,

更精準的說,

如果脈是微脈(浮細散),是陰陽兩虛偏陰虛,

如果脈是弱脈(沉細散),是陰陽兩虛偏陽虛。

這裡其實是陰陽兩虛了,陰陽互根,只是看誰嚴重而已,可以回頭看上圖,這時身體的狀態已經都處於及格線下了。

陽氣,宋代以前引用者多寫作陰氣,《脈經》也寫作陰氣,其實都可以,因為是陰陽兩虛啊,但是我認為上一條寫陽衰,這條寫陰氣衰確實較為合理。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釋義:

如果脈形如油漆快滴完了,

變成脈管頂指時寬大有力,

下降時細小而流動無力,

代表的是氣盛血虧,失血嚴重,

通常是久病失血,男子滑精

及婦人流產、產時大失血

臨死多有此脈 。

釋義:

脈如果遲來又漏拍,就叫做結脈;

脈如果很快但又漏拍,這個我們叫做促脈。

張石頑:結促是有留滯於中,故脈見止歇力能自還,代脈是陽氣衰微不能自還雜病見之必死惟傷寒,有心悸脈代者,寒飲停蓄故也。

大塚敬節:認為代脈為死脈、與張石頑認為有寒飲停聚不同

代脈定義可參考

傷寒論宋本 178條: 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釋義:

這時的陰陽相摶,指的是陰陽兩虛時,

而且還虛到剛好一樣慘,這時的脈相就是動脈。

只是這個是低於及格線,又是剛剛好一樣慘的情形,

以脈位來說,三焦為右手腎陽脈,

代表的是陽虛,所以外證是形冷惡寒。

辨脈法從這條開始講脈相的描述,

動脈的定義是上下無感,就是振幅微小,

陽升被陰壓下來,陰降被陽頂上來,

形成想鼓動,鼓動不了,想下降,降不下去,

形狀如豆子,形狀明顯,代表有邊,

重點來了,像跳蛋(按摩棒)一樣抖動,

抖動的速度就是快,就是數脈。

動脈一般並不獨見於關脈。

李士材:舊說言動脈只見於關上者,非也。如《素問》曰:「婦人手少陰心脈動甚者,為妊子也」。

周學海: 動者,緊滑並見之脈也。緊為陰強,滑為陽實。

張石頑:動脈雖多見於關上,然尺寸亦常見之,本文又言若數脈見於關上,若字甚活,是舉一隅為例耳。今世以尺寸之動,強飾為滑,殊不知動脈是陰陽相搏。虛者則動,故單見一部。滑脈是邪實有餘多兼見,二三部或兩手俱滑,以此辨之,則動滑之虛實判然矣,

釋義:

這條是我覺得形容的最爛的一條條文,

首先從前條開始,講的都是脈的定義,

所以不會是說寸關尺,一定是單點脈位,

在單點脈位形容摸脈的感覺,

這裡的陽脈指的應該是脈來時的脈形,

陰脈指的是脈去時的脈形,

就是當我們在按脈時,

上升波頂指時與下降支撐手指力量的脈形,

維持著等速、等力、等軟硬時,

這個我們叫做緩脈。

 

緩脈又稱平脈,

指的是不大不小、不軟不硬、不快不慢,

來去自如,往來流利,

所以條文陽脈浮大而濡,

白話就是脈的來勢,

上升時,貼合包覆指尖、柔軟寬大又Q彈,

脈的去勢,

下降時,一樣貼合包覆著手指,柔軟寬大又Q彈,

所以,

相較於弦脈硬,Q彈感,是緩脈,

相較於細小脈,寬大感,是緩脈,

相較於洪脈,來去柔和,是緩脈,

古人的詞彙真是不多,

整天用陰陽搞事,心好累。

歐陽大夫:這是很重要的一條文,緩脈容易與虛脈搞混,可參照張石頑鑑別方式,按壓下無反彈力道即是虛脈。前一條描述陰陽相搏之脈,再前一條描述陰陽過盛之脈,此條描述陰陽相合的無病平脈。一個需要用藥,一個不需要。

張石頑:脈雖浮大,而軟,按之,仍不絕者,為緩,若,按之即無是虛脈非緩脈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釋義:

脈浮而且緊,我們叫做弦脈。

弦脈如弓弦、琴弦,按起來硬硬的。

脈緊就像是三股繩拉緊般,摸起來硬硬的。

 

我可以肯定的說,這裡第一句寫錯了,

脈管硬跟脈管浮是兩回事,

弦脈可以在浮中沉任何一個地方,

可能仲景師因為之後要講外感病,

所以自然而然多寫了浮脈,

不然弦脈可代表的意義可多了,

這個我們後面再講。

張石頑:浮緊而弦者,少陽脈也,若沉緊而弦,即是裡寒陰脈矣,

歐陽大夫:緊脈與弦脈歷來容易搞混,臨床可用手法鑑別。

釋義:

弦大脈,弦代表陽氣減少,就是第一條的陰脈,

大代表血虛,摸起來如蔥一樣的空心感就是芤脈。

又虛寒又血虛,這就是病況即將變革的革脈,

具體來說就是脈摸起來雖然硬硬的,但是無力,

脈摸起來有寬度,但是不實心空空的,像蔥一樣一摸到底。

所以這種通常發生於危證,也就是陽虛+血虛至極,

如婦人流產大失血或男子脫精、滑精、大失血。

歐陽大夫:

半產就是流產,漏下為子宮出血,這邊可以補充,

若是半產下血不止腹中痛,金匱主以膠艾湯。

若曾流產,少腹裡急伴有腹滿、下血不止、暮發熱,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可考慮溫經湯。

婦人宿有癥病之漏下還可參考桂枝茯苓丸,漏下黑不解用膠薑湯。

張石頑認為此處半產漏下與亡血失精皆是外感誤治。

張石頑:此條傷寒論中不出方,而金匱半產漏下,主以旋覆花湯,方用旋覆、蔥白、新絳三味,則知其意多從表邪起見,與男子虛勞失精之用小建中、黃耆建中、桂枝加龍骨牡蠣等方同義。大抵虛勞失血,而見弦大之脈,皆是外感誤治而成,此云脈弦而大,按之減小者,謂之芤,明是表邪不解,裡血受傷之候,若更指下堅強,如按鼓皮,則謂之革,又為邪勝正衰,胃氣革除之候,而仲景毫不以虛為慮,仍用旋覆之解結,蔥白之散邪,新染絳帛之入膀胱而和血,即如後世用一味防風丸,治風入胞門之崩,與此方藥雖異,而理不殊也。

 

註:《婦人大全良方》卷一中的獨聖散用一味防風治療婦人血崩不止。張石頑認為使用時機為血色清稀,,脈浮弦者宜

 

 

 

釋義:

外感病因發抖而流汗,病就好了,是怎麼好的?

 仲景師答:

脈浮緊,重按卻是大而空心,

脈相顯示病人脈浮,

所以病還在表層,尚未入裡,

但是脈芤代表身體虛弱,

故應當發抖而出汗。

因為病人身體虛弱,所以會發抖。

如果脈浮數,重按不會大而空心,代表病人身體不虛,

如果懶的吃藥,想要自己好,

那就流個汗就好了,不用發抖。

 這條文講的是脈證對應,

脈浮+重按芤脈+發抖+汗出=病解。

脈浮數+重按不芤+不發抖+汗出=病自解。

四種變數的方程式。

歐陽大夫:脈象不虛的人會自行汗出痊癒,脈有虛象之人要謹慎發汗。之後七條皆在

討論疾病痊癒時的臨床脈證狀況:發抖汗出痊癒、不發抖汗出痊癒、不發抖不汗出而痊癒,夜半痊癒的脈象,一定會好的脈象、從四季來觀測痊癒的脈象,從發病早晚來預測痊癒的時機。

 

釋義:
前條說了「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弟子就問:為什麼不用戰而汗出可以自解,
這條來說為什麼,
所以仲景師答:
就是因為脈大而浮數,
所以不用發抖,出個汗病就好了。
再回前一條看: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
這條有點廢話,前條都講完了,
根本只是倒裝句而已。
身體強壯,代表身體有能力亢進來對抗外感,
所以脈相上表現出浮數,

我們一樣用方程式來看:
前條:脈浮數+重按不芤+不發抖+汗出=病自解。
本條:病自解 -重按不芤 -不發抖 -汗出=脈浮數。

 

歐陽大夫:汗前脈大暗示其按之不虛故不戰而汗出而解,如陽明病脈象洪大,不太惡寒,以惡熱為主,仍可濈然汗出而解

 

釋義:
弟子問:
還有一種病情是不用發抖也不用出汗,病就好了,這是為什麼呢?
仲景師答:
這個人的脈一定是微、弱類的脈,
它之前應該被發汗、或吐過、或拉過肚子、或大失血,
因為身體脫水,所以外寒跟陰虛內熱就這麼剛好陰陽平衡,
所以病自己就好了,不用發抖也不用出汗就好了。

這種狀況有一個名詞很適合解釋這個情形,
叫作「恐怖平衡」,
這個情形就是只要有一方更強勢,
整個局面就崩盤了,
外感更強些,病人已經被汗、吐、下、大失血了,
之後絕對變成危證,
身體更好些,也一樣身體會奮起亢進,
咳嗽、發燒、流鼻水也鐵定樣樣來,
不可能自解,
人體隨時都在變化,
這種恐怖平衡的狀況並不多見,
更何況如果自解了,你哪知道生過病?

 

歐陽大夫:外感發熱有四種型式,

1.惡寒發熱汗出而解,

2.惡熱發熱汗出而解,

3.一下惡寒一下惡熱然後汗出而解,

4.惡寒不發熱的陰寒證。

現在不惡寒,不發熱,也不汗出,脈象微弱,病卻非陰證而已解。代表曾經過一番正邪交爭的治療,所以體內已無津液。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倣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趺陽脈浮而濇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濇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一作沉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鞕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濇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濇故知血亡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鬱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咽塞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踡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已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欬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平脈法第二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裏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裏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纍纍然其面白脫色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濇唇口乾燥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藏傷故知死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大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倣此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剋之也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裏寒故令脈緊也假令欬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鞕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濇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濇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一作下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不行濇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衰濇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而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少陰脈弱而濇弱者微煩濇者厥逆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隔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濇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藏六府相乘故令十一

問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師曰諸陽浮數為乘府諸陰遲濇為乘藏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